2005年1月2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涉农资金“农转非”透视
大别山

  争取项目资金时苦苦哀求,争取到资金后往往出现挤占、挪用、截留,甚至揣进自己的腰包。在日前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,自治区主席杨晶、副主席雷·额尔德尼痛斥部分地区存在的涉农资金“农转非”现象,并要求采取得力措施,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(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3日电)。
  其实,涉农资金“农转非”现象并非内蒙古所独有,时下在各地普遍存在。据笔者调查了解,一些地方被转移的涉农资金量大面广,其背后暗藏着许多玄机。
  近年来,在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支持“三农”力度的同时,全国各地也相应加大了向上争取支农专项资金的力度。为了多分得一杯美羹,一些地方绞尽脑汁,编造假项目,随便写个与农业有关的项目名称冒名顶替,套取上级支农专项资金。,这种“争资”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,且害了我们的不少干部。
  按我国现有的体制,只要是涉及与农业、农村、农民有关的部门和单位,都可以找到理由向上争取支农专项资金。地方政府也是积极鼓励各部门和单位多向上争取。然而,一些部门和单位将支农资金争到手后,有的地方政府却随便拿来“统筹”了,致使部分支农资金按照“长官意志”流向了非农产业。
  因支农专项资金多头申报、管理造成雁过拔毛、层层盘剥。一笔资金经过县、乡等几道关口后,真正用到实处时就所剩无几了。
  多年来的财政、审计监督检查情况表明,财经领域的违法乱纪现象已非常严重。支农专项资金也同样难逃厄运,除了“公占”,还有“私贪”。关于这方面的反而典型,“审计风暴”揭露了不少。对此,我们不能掩饰更不能回避。要切实加大对损公肥私等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,改变重争取资金、轻资金管理的倾向,支农专项资金流向哪里,监督的关口就移向哪里,让监督贯穿整个资金使用过程。